图片
与文化工作室共翔的文学时光
——写在加入海燕文化工作室三周年
文/葛宁贵
推开海燕文化工作室的“木门”时,檐角的风铃正与秋风私语。2022年8月9日,当我受梁皇山五七高中学长毛哥之托修改《沁园春·梁皇山》词作,初识“海燕文化工作室”的字样,未曾料到这座隐于宁海老城区的文化院落,会成为安放我文学热望的精神原乡。而今临窗静坐,墨竹笔架上垂着半干的狼毫,案头堆着泛黄的《宁海县志》,文竹的翠蔓已攀过窗棂第二道格纹,恰似这三年时光里抽穗拔节的文学旅程。
记得初见创始人林老师那日,参加“纪念柔石诞辰120周年暨杨东标新书会”活动,她正在县图书馆门口。“平台不是花房,而是株四时生长的野草。”这句开场白曾让我困惑。直至参加数次群市日,方悟其中真意:惊蛰时的采风如同春雷唤醒蛰伏的才华,芒种夜的改稿会常有灵感如麦穗爆浆,白露为霜的晨光里校对古籍残卷,大寒围炉时听老一辈讲述宁海故事。这株“野草”的根系深扎缑城千年文脉,枝叶却永远向着新时代的晨光舒展。
工作室的韵律总在雅俗之间流转生姿。某个梅雨绵绵的午后,我们围坐着柘坑张庙边廊前,探究着小五府君的渔耕樵读;某个银河倒悬的深夜,为某篇方言小说的韵脚争得面红耳赤。最难忘纪念方孝孺先生诞辰666周年,在方孝孺纪念馆举办群市日活动,八旬老翁胡老师吟诵《逊志斋集》的铿锵,与少年们即兴创作交相辉映。葛洪炼丹的传说混着咖啡机蒸汽的嘶鸣,前童古镇的元宵鼓点应和着短视频拍摄的倒计时,葛洪文化周之武术交流会,以刀光剑影为笔。这种时空交错的魔幻现实主义,恰是工作室最具魅力的底色。
正学之光,万世流芳 |4月20日:纪念方孝孺先生诞辰666周年活动侧记
图片
三载春秋见证太多涅槃时刻。参与“前童四宝”专题时,我们像考古队员般拂去前童挑夫歌谣的尘埃,将干瘪的“霞客饼”、粗粝的“前童冷饭团”还原成冒着热气的市井记忆。随原宁波大学何建时书记在同乐园整理修改《宁海县手工业发展历程》的那个春日,老篾匠布满裂痕的双手教我们读懂竹编纹样里的岁月密码。最震撼莫过于陪着武术传承人复刻失传的拳棒招式,当八十岁的老师傅在古老的大道地上腾挪如鹞,招式间的罡风掀动我们记录本上的纸页,仿佛看见百年武脉在泛黄的拳谱里重新血脉偾张。
每月二十日的群市日已成文友们的朝圣时刻。当工作室策划的作者新书发布会,银发如雪的民俗学者与染着蓝发的00后并肩而坐,讨论作品的庙会盛景。望着电子屏上古典笺注与弹幕齐飞的奇观,忽然懂得老师们说的“文化传承不是复印,而是嫁接”。这里既是千年古樟的年轮,又是新枝萌发的嫩绿,年迈的守灯人与年轻的掌舵者共执一盏风灯。
而今穿行在故乡山水间,感官早已被工作室淬炼得敏锐异常。在桑洲油菜花田,能对着云雾深处的白溪解说地质运动与唐诗意境的共生;于西溪水库偶遇牧羊老翁,自然支起三脚架记录那些即将失传的气象谚语。今年七月带远道好友重走霞客古道,当朋友对着梁皇山瀑布吟出“飞流直动三千雪”的译诗时,方知我们打捞的不仅是地方记忆,更是人类共通的诗意基因。
11月20日群市日 | 扬正学精神,读天下好书——走进方孝孺纪念馆
值此三载回望,特别想对当初那个攥着词稿忐忑叩门的学长说:你推开的何止是工作室的木门,分明踏进了宁海文脉的河床。在这里,方孝孺的浩然正气会从石刻里渗出,柔石的小说残稿能在00后笔下续写新章;小汀古戏台的藻井收存着明清传奇的余韵,抖音直播间的快板又敲出非遗新调。就像南门城墙缝里那株野藤,古老文明永远在寻找向阳的裂缝萌发新绿。
窗外的月季花又到了含苞时节,三年间我在此间埋首耕耘的字句,或许终将化为护花的春泥。愿继续做文化工作室羽翼下的水滴,在传统与现代交汇的浪尖,捕捉更多文明的火光。因为在这里,我们既是时光的摆渡人,亦是未来的采珠客——每当深夜校完最后一行文稿,总能听见梁皇山溪水裹挟着千年文脉,正哗哗流向曙色初染的天际。
图片
作者简介
葛宁贵
葛宁贵,1963年出生,大专文化,宁海县作家协会会员,宁海县徐霞客研究会会员。□编辑:海燕文化 □LOGO\题图\尾签设计:野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